您现在的位置: 千里光 > 千里光归经 > 正文 > 正文

王充杠孔孟言行不一前后矛盾,不被重用难道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0/13 12:28:26
在前文王充论报应的篇章,王充喷了一些在他看来很虚妄的故事,也因此荣获“杠精”的称号,但在那个篇章王充还仅仅是就事论事,没有具体针对到哪个人,而在这个篇章,王充将“杠”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并且指名道姓了:我要喷孔子和孟子!本着“理不辩不明”的精神,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充喷了孔子和孟子什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王充对孔子和孟子的责难集中于《问孔篇》、《刺孟篇》,首先一开始为使自己的责难站得住脚,王充对自己问责孔孟的行为做了一番解释: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苟有不晓解之问,迢难孔子,何伤于义?王充认为即便你是圣贤,即便你提笔写字前考虑万千,也难免有考虑不周详的时候,更何况是随口说的话呢?做学问的方法不在于一个人有没有才能,而在于这个人能不能真正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不懂就要问,直到问懂为止,不懂不问就全盘接受,这难道是好的治学方法吗?王充这里是特别针对《论语》、《孟子》这两部书而言的,《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论,《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论,王充认为,孔孟即便再厉害,也不能随便说一句话都是真理啊!而后世学者却奉为圭臬,遇到明显不合理的事情不去责难,反而辩护,这难道是正确的治学理念吗?首先王充对《论语》里的一些对话表示无法理解,如下面这段: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谁更厉害?子贡回答:我怎么敢跟颜回比呢?颜回闻一知十,我顶多闻一知二。孔子接着说: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颜回。这段话在王充看来是莫名其妙的,孔子问子贡这样一个问题的意义何在呢?如果说是想要夸颜回,为什么不直接夸呢?难道纯粹是为了要贬损子贡吗?而且当孔子问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他在期望什么样的回答呢?如果子贡的学问好,他应该表示谦虚,说不如颜回,如果子贡的学问不好,则更应该坦白说不如颜回,所以不管怎样,子贡只会答不如颜回,这难道不是显然的吗?有人辩护说当时子贡的名气大了,孔子担心子贡骄傲,于是找他谈心,才有了这番对话。王充反驳道:子贡为什么名气大呢?如果是因为他的才能盖过颜回,那么他的名气并不是自封的,跟他谈心也没有用,如果他的才能不如颜回,他应该打心眼佩服颜回,这是用不着谈心的,如果他不打心眼佩服颜回,谈心又能起什么用呢?这样的例子在《问孔篇》有很多,个人理解,这种辩驳无足轻重,无非抬杠而已,但下面这个问题就有点分量了。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九夷就是一些偏远地带,孔子想要去九夷,是因为他周游列国不被重用,有人劝孔子说:九夷这些地方穷山恶水,人也没有开化,你去哪里干什么呢?孔子答:君子去了以后,人民就开化了。王充认为孔子太异想天开了,对于中原地带已经开化的人你都整不明白,还想着去整未开化的人。孔子自己也说过“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亡”,就是说那些未开化的人不如已经开化的人容易治理,容易治理的还治理不了却想着治理不容易的,这岂不自相矛盾吗?更有甚者,王充扒出来很多孔子言行不一的例子,比如佛肸请孔子做官的事。佛肸是个道德感不强的人,据城造反,子路问孔子:你以前告诉我们说不能与这样的人为伍,那你为什么还想要去呢?面对这样的质疑,孔子答: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也?我岂是匏瓜不用吃饭的吗?言外之意是我也要养家糊口啊,兄弟!孔子教育别人一套,到了自己身上又是另外一套,并且强词夺理。怪不得王充说他言行不一。言无定趋,则行无常务矣。周流不用,岂独有以乎?——《问孔篇》言语前后不一则行动没有一定的准则,周游列国不得用,不也是有原因的吗?王充喷完孔子要喷孟子了,同样地,言行不一是最大的喷点。孟子去齐,充虞涂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在齐国得不到重用,不得已离开了,他的弟子充虞问他:你似乎有点不高兴啊,你不是说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吗?孟子脸上挂不住了,回答说:彼一时也此一时也。这算什么回答呢?人家重用你,你就摆架子,人家不用你,你又舔着脸说还可以再拯救一下,完了又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个此一时彼一时判定的标准是什么呢?在另外一个故事里,孟子拿了人家的钱,弟子又问:以前在齐国的时候送你钱你不要,为什么在宋国的时候送你钱你就要呢?孟子说作为一个君子,当你用不到钱的时候别人给你钱是不能要的,当你需要用钱的时候别人给你钱就不能拒绝了。这个逻辑有点太高端了,什么时候叫做需要用钱,又是什么时候叫做不需要用钱呢?不光是王充,我也是无法理解的。PS:我好像突然理解了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真义。对于王充问孔刺孟一事,后代儒者普遍认为有点太过分了,有哗众取宠之嫌。清乾隆帝读完《论衡》之后,颇钦佩王充的广博学识,但同时也认为这个人太喜欢标新立异了。读《论衡》者,效其博辩,取其轶才,则可;效其非圣灭道,以为正人笃论,则不可。——乾隆个人理解,王充的问孔刺孟一事是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他的观点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但这种精神是可嘉的。尊师重道当然重要,但遇到不明白的事情就要拿出来质疑,不然怎么进步呢?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只传道不解惑,可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anliguanga.com/qlggj/123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千里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