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说一句,其实题主的感觉大体是没错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从乘联会公布的销量数据来看,年1-8月份,新能源汽车的总体市场渗透率不足三成。这也就是题主口中“新买汽车”的比例:十个今年买车的人里面,可能只能两三个买了新能源。而燃油车的存量,相比于新能源来说更加广大。
(数据来自乘联会年1-8月份销量)
题干中,“基本没有”一词略有夸张,但也不是不能理解。因为新能源车的销量和渗透率,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差异。
总体来说,年的新能源车市场,仍旧存在着“南方比北方渗透率高,一二线城市比三四线销量多”的特点。从上半年上险数据看,新能源车销量排行榜(如下图)的前十位被深圳、上海、杭州、成都、广州、北京、重庆、苏州、郑州、佛山占据,清一色的一二线城市,它们合作起来,为新能源市场占据了30%以上的销量;而从渗透率上来看,上海、亳州、甘南藏族自治区、许昌、鄂州、崇左、柳州等城市都达到了汽车市场的五成或以上,基本覆盖了一到四线城市,其中固然有政策导向因素影响,但地理位置(偏南、冬天没那么冷)更是这些城市的共同特点。
(上半年各城市新能源销量排行榜)
所以,如题主所问,为什么年,新能源在销量上还是干不过传统燃油车?这问题得掰成两半来看,一看供应端的技术/产品制约,一看消费端的接受度/担忧因素——但另一方面,新能源车在供应端的表现,是最终会体现在消费端数据上的。而消费者所反映的,也都是新能源被技术上受到制约和亟需突破的部分。
无独有偶,这几日归乡(北方某三线城市),老家一个朋友刚刚要把证考出来,问及以后的购车计划,言之凿凿:“我是基本上不会考虑新能源的。”
他所说理由有三,原文呈现如下:
“现在我住人才公寓,平时充电怎么充?”“冬天电车里程少太多了,万一路上没电了,现在市里可没看到多少充电桩。”“我身边同事没有几个买电车的。”抽象总结一下,基本就是两点:一个是对于“电”这种能源形式的担忧,一个是接受度/信任度的问题。
前者包含了里程焦虑和补能便捷度(而补能便捷度的弱势又是焦虑出现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大多数不愿选择电车的消费者,其表述的理由也都是这两点——本身受电池包大小和电池技术的制约,大多数电车都跑不到大几百公里,冬季(尤其是北方的冬季,这也就是北方电动车渗透率大幅落后南方的原因)里程还要打折。对于家里没有私人充电桩的人来说(没有私人停车位),每一次充电都像对于公共资源的争抢(现实版抢车位),潜在的竞争对手们会在无形中增加你的焦虑,而我们买车的初衷,可是为了增加方便和减少焦虑的;另一方面,近些年公用充电桩如雨后春笋,但相比于发展几十载、遍地开花的加油站来说,总体数量仍旧稀缺,且动辄数小时的充电时间,与加油站“五分钟加满油还能买包烟”的效率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后者分析起来比较抽象,要归于“消费心理”这一范畴了。一方面,人们天然会倾向于“口口相传”的商品,而对于大宗商品/昂贵商品的消费,往往就会更加谨慎;另一方面,一台车自带的社交属性,与群体之内的归属感关联甚密,也极其容易连带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在群体中,特立独行总是危险的。”
而除以上原因,制约新能源车销量的,还有两种耐人寻味的消费思想:1、“我觉得电车很酷,但技术进步太快了,年的电车好像和年不是一种东西——所以我再等等,再等等,等电车再发展发展。你问我什么等到什么时候?那我不知道。但现在谁买谁亏。”
2、“我觉得电车很酷,但未来的能源形式,真的就是电了吗?完成了电车的‘弯道超车’,如果以后氢能源还要‘直线甩开’,那我如果买了电车,到时候找谁哭去?”
当然,“保值率”、“稳定性”等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着的,在此就不特意提及了。
如上文所说,受种种因素制约,电车在总量上仍旧难以称得上传统燃油车的对手;但另一方面,要分析一个事物,不光看存量,也要看流量——新能源车型技术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被市场认可的趋势,确实是不可忽略的。
(/年1-8月新能源车车型销量对比柱状图;源自乘联会)
结合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比之去年,年新能源车型销量基本实现了翻番,从市场渗透率上,也从一年前的不到两成,增长到如今基本30%。
“技术先行,市场铺路,政策贯穿。”随着新能源企业(车企/电池企业等)技术的飞跃,配合供应端政策扶持,消费端绿牌、免购置税等各种优惠政策的实施,新能源市场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如今,即便是路边的稚嫩小儿,可能也可针对“新能源发展”道出一二,其方向和前景是不容置疑的。
即便是我那“对新能源排斥”的朋友,那天也对这句话——“虽然你现在不看好新能源,但你过几年真买车的时候,想法可能就变了”——表示了认可的。
(领克03EM-F)
当然,我们说,问题始终是确凿存在的,新能源光明的未来不能反过来掩盖当下的短板,所以,忧心对于电车短板的朋友,可以更多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anliguanga.com/qlgjj/12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