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千里光 > 千里光禁忌 > 正文 > 正文

手机的蓝光危害到底有多大,看完秒懂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0/18 11:39:49
白癜风祛白盛宴邀您约惠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240412/a1oelip.html

很多人可能都对蓝光有疑问,到底怎样才能减少蓝光危害。

大家耐心看完后应该能对蓝光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首先是nm波长的蓝光危害。大家都知道,真正有害的是波长到以内的蓝光,而到纳米之间的蓝光有一种调整生物节律的作用,而到以内的蓝光当属nm危害占比最大,所以一直测试的都是nm。

大家也看到了,小7这几年测试这么多手机,只要是OLED屏幕,nm波长的蓝光危害就没有超过安全范围的。就算是LCD,也没有高太多(标记红色也仅仅是需要警示,实际还没达到危险的标准)。

这里就设计到安全范围是多少了,先来讲另一个参数,蓝光危害辐亮,和前面的nm波长光谱一样,这个参数也是很多评测喜欢测的。

很多人定的安全标准是低于太阳光的危害就行,这里就不在室外测,毕竟没人一整天在太阳下面。以nit的环境为标准(户外停车棚下差不多就是),漫反射后的太阳光蓝光危害辐亮在50左右,而阳光再大一点也不过,nm波长危害则是0.5左右(所以把nm波长的安全值定在0.2以内其实是比较保守了)。(小台灯直射的蓝光危害如上)这里测试的是光线反射后的蓝光危害辐照,和手机屏幕的蓝光危害辐照能对上,毕竟都是入射到人眼(手机屏幕是自发光到人眼,所以直接测试屏幕就好;太阳光和摄影灯这些不会直射人眼,所以要测试反射后的)。所以蓝光危害辐照以下可以说就没什么危害了(当然50以下更好),而目前测试蓝光危害辐照最高的手机也才67.9,超过50的也就四款,而且都是最高亮度情况下,要知道户外开启最高亮度的情况下基本都是在太阳底下,此时太阳光的漫反射蓝光危害辐照都要比手机高,而且还有紫外线的危害,所以纠结此时的蓝光危害不如不玩手机,然后打把太阳伞来的实际。网上不少卖眼镜的也挺喜欢夸大手机的蓝光危害(后面也有说明)。所以手机上的蓝光其实没有那么严重,就和频闪测试中的低风险一样,手机厂商每次宣传蓝光相比之前降低多少,还有什么蓝光认证,最多也就弄个机构来认证。都没提太具体的数据,因为确实危害没那么夸张,只是这个概念被炒起来了,然后多宣传这方面会有人因此买单,厂商也不在乎多花钱弄个认证,其核心还是为了卖手机。

其实就算是最专业的机构,也没有确切的数据表明,多少能量的蓝光、照射多久可能导致视觉损伤。可以确定的是,长时间看电脑、手机屏幕容易遣成视疲劳,导致眼睛发干发涩,进而增加干眼症的发病概率,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工作(所以大多提到的蓝光危害都是讲的熬夜或者暗光玩手机,此时频闪危害、蓝光、以及手机作为唯一光源直射眼球,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叠加,自然会非常伤眼)。

其次关于蓝光的危害,大多都是强调的晚上危害大,因为会导致减少褪黑素的产生和分泌(白天确实没啥影响,因为深究蓝光危害不如减少紫外线的危害)。

所以只要不熬夜看手机,保持好的作息,影响就不大(别说熬夜看手机,就算是熬夜看书对身体都有危害,所以小7现在也尽量8-9点推送)。

(来自杂志)PS:《科学之友》是国内少数几家专门从事科学普及的刊物(小7测的标准也是用太阳光漫反射的蓝光作为标准,毕竟要是长期在太阳下有危害的话,那交警的眼睛肯定是最脆弱的,实际却不是)。(又是一个卖眼镜的)说这些其实容易触及到各种厂商的利益,所以很少有人拿到明面上来说,其实早些年遍地LCD的时候,测试下蓝光还是很有帮助的,毕竟某些厂商的LCD太过于拉夸,比如当年被全网喷的某某X10,而现在一年都出不了几款LCD手机,还特意在蓝光上做了改进,想找茬都难。而OLED的蓝光危害要比LCD低太多了,更没有太超标的。其实真正要说蓝光危害,手机还没电脑显示器以及那些台灯大,还有各种白光吸顶灯,现在的OLED手机在蓝光危害方面其实几乎可以忽略(所以OLED一直都被吐槽频闪,因为蓝光确实没啥槽点,就数据来说,每次强调一下减少多少蓝光只是让消费者安心)。频闪也是同理,根据IEEE的标准,只要是Hz以上的PWM调光就是低风险了(无论波动深度是多少,都是低风险)。而在Hz的频闪以内,只要波动深度在安全范围内,一样也是低风险,所以有的手机即使是HzPWM调光,但波动深度不到10%,一样也是低风险。所以快门速度在1/s的时候拍摄屏幕,结果会很明显,观察黑条的宽度即可(也就是波动深度)。相比蓝光,频闪其实危害要大很多,因为很多人都有暗光玩手机的习惯,此时手机作为唯一光源,频闪的危害会加剧,所以频闪一直都会测(小7每次都标注了频闪切换临界点,多少亮度是从PWM调光到类DC调光,比如之前的Z50SPro,是35%亮度的时候切换成类DC调光)。而关于手机屏幕伤眼,其实大多是不健康用眼导致的。比如长时间近距离看手机,而且很多时候环境光线不足,再加上很少给眼球休息的时间,自然容易造成视疲劳,导致眼睛发干发涩,进而增加干眼症的发病概率,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工作(危害再低的屏幕也不能一天到晚盯着看,还是要劳逸结合,合理用眼)。

所以保持健康的用眼习惯,才是硬道理,小7也希望大家能劳逸结合,手机虽说有很多让人感兴趣的内容,但也得注意休息,让眼球放松一下。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anliguanga.com/qlgjj/12411.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千里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