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千里光 > 千里光禁忌 > 正文 > 正文

我讲的是一个有关光的故事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2/19 12:05:30
贺小晴一个闲散之人,用文字和行走寻找心安爱生活,爱自由相信万事万物共生共存在意那些安静的发不出声音的事物前情提要年5月至年6月历时一年,我采写了长篇报告文学《天边的学校》年10月16日《天边的学校》在成都购书中心举行发布会年10月23日《天边的学校》研讨会在四川省作协举行《天边的学校》《天边的学校》再现了四川凉山木里藏族自治县木里中学用七年时间创造县中教育奇迹的过程奇迹的发生,离不开每一个当事人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光”《天边的学校》这本书出来了,他们说,我写的是扶贫。是的,没错,以棠湖中学为代表的教育人帮助木里教育的故事。但其实,更本质更接近我内心的,是想讲述一个有关光的故事。作为一个写作者,始终都在追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写作的意义是什么?因此内心的焦虑和迷茫如影随形。而我知道自己的才能有限,即使终其一生,也写不出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面对自己的这种特殊的现实,我该怎么办,写作怎么继续,如何去尽到一个写作者的责任,如何让自己能够尽可能心安一些?这次采写《天边的学校》,对我似乎有所启发。首先是那种艰难。去木里之前,我对木里一无所知,只笼统地有个印象:凉山州是四川省最偏远的地方之一,木里是凉山州最远的地方。而且我还有一个印象,凉山是彝族自治州,木里是藏族自治县——很奇怪很特别的一种感觉。从资料上看,它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结合部,紧靠稻城亚丁,风光壮丽奇绝,人文风俗自成一体,被称为“木里王国”,于是就有了远在天边的意象。木里的景色之壮美,很难用语言表达。但壮美的景色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难。在木里,可以说,一切都可以用艰难两个字去表述:环境的艰难,气候的艰难,道路的艰难,求学之路的艰难……不可思议的是,直到现在,木里的大多数乡镇还没有班车,也没有宾馆客栈,甚至也没有水和电。我在那样的地方爬山涉水,整整跑了一个月,去了大部分乡镇,住农户家,没有水洗澡、洗脸……我坚持下来了,经受住了考验,在这一点上,我对自己感到满意。发布会合影第二就是,我真正看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有情怀的。他们为自己活也为别人活,他们倒未必要用“理想”这个词,但他们真的会为了大山里的那些人,为那些不认识的人,为了他们的命运,不遗余力地付出。比如说,我书中的主人公之一,棠湖中学校长刘凯,他完全可以不帮助木里,他为了帮助木里,还要冒很大的风险,但他不仅竭尽全力帮他们,还把自己当成一条绳子,把他周边的所有资源都串连起来,形成一股合力,去帮助木里。我还记得采访中,有一个细节,我被深深触动了。那是黄河,木里中学的现任校长,讲到去学校任职初期,刘凯校长每天给他打四个电话。首先是“四”这个数让我意外。按理说,就算是热线,早中晚三个已经足够。除非是热恋,昏天黑地神魂颠倒,分不清东南西北也数不清数。两个校长,两个大男人,每天通四次电话。我又问,通了多长时间?黄河横了眼睛,去数日子,又道,半年多,直到后来,工作基本上理顺。我得承认,当时,我被震到了。发布会合影后来让我震惊的细节还有很多。我都把它们一一写在书里。因此,在10月23号的作品研讨会上,评论家白浩先生说,我的书里满是“干货”,一点也不懂得注水,一点也不煽情。是的,我没有煽情,只是如实道来,已经足够。因为,他们是一群有光的人。刘凯就是这样的人。从刘凯的身上,我看见了人性的美好。人性很复杂,但肯定有美好的一面。所有的人,都有趋光的本能。假如形成一个场,一个真诚向善的气场,所有的人都会被吸引,都会呈现出自身向善的一面。这就是光。我需要看到这种“光”,在现实中,千真万切。也可以说,这是对“理想”最真切的诠释。而我书中的另一个人物,木里县时任副县长胡启华,他是“光”的另一种形态。我不是要歌颂他,我只是想叙述他,呈现他。他的那种隐韧、坚持、诚恳、内敛……山里人的性格,又有了受过教育之后的那种理性和文雅,这一切,都通往他内心深处的那一份对家乡难以言说的感情,这一切,都与他自己的成长背景有关。他们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让我钦佩,让我满怀感激之情。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有一种真切的感受,我不是在写他们,我是在写自己的文字,是他们在帮我,帮我完成我的文字。我对他们始终充满感激。签名售书让我欣慰的是,《天边的学校》这本书里,木里中学的改变,所能帮到的,都是些山里的孩子,普通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即便是在木里,老早的时候,就开始,有办法的人家,都把孩子往外面送,都送出去了。留在木里读书的,都是些普通人家的孩子,没办法送出去的家庭。像木里这样的县中学搞好了,普通人家的孩子,读书求学的希望就大一些。即使不能升学,也得学到该学的东西,长知识,长见识。10月16号那天,在成都举行这本书的首发式时,木里中学考到成都来的许多大学生都来了,他们穿着民族服装,脸上红扑扑的,既有高原红又有喜悦。其中有一个女孩,穿着彝族服装,来找我签字。我问她在哪里上学,她说在四川音乐学院,我又问她,是哪年考上的,她说,年,也就是去年。那一刻,我真是有种幸福感。为她高兴,因为高兴,而感到幸福。这些孩子,他们就是木里教育改变之后的受益者,他们就是被光照耀着的普通人家的孩子们。后记《天边的学校》新书发布及研讨会,众多媒体给予了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anliguanga.com/qlgjj/12825.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千里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