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月球,我们来了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人类的亲密朋友,她一直陪伴着人类的进化、发展与进步,与人类一起共享人间的悲欢离合。地球上的各个民族对月亮都寄子了浓浓的深情和憧憬,流传着无数美妙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我们中华民族广泛流传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和玉兔捣药等神话和传说,表达了对月亮的依恋和深情。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以其凄美动人的情节,闪烁着独特的光彩。
全世界都知道,在中国,嫦娥奔月的神话流传了几千年,她是世界上最早住进月官里的天仙,并从远古一直“活”到了今天。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信做诗叹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汇。姑娘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明皇游月官”也是个险炙人口的故事。传说唐明皇非常喜欢
赏月,有一年八月十五中秋节,他与道士罗公远起赏月。就在望着月亮把酒言欢之际,唐明皇突然心血来潮,想要到月亮上游历一番。罗公远马上做起法术,带着唐明皇来到月宫。在那里,唐明皇看到一一座写着“广寒宫”的巍峨宫殿前,有“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衣,舞于广庭”,
唐明皇看得如痴如醉。回到人间后,唐明皇便凭着记忆,把在月宫听到的音乐,谱成优美动听的曲子,然后配上模仿月宫仙女舞姿的舞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虽然这首著名唐代宫廷舞曲的真实来源有多种传说,但这个虚构的故事把中秋的明月、巍峨的广寒宫、美妙动听的仙曲、月中翩翩起舞的仙女联结在一起,给人以无尽的美好遐想。
这些传说不仅是中华民族,也是人类最早的登月遇想。
中华民族的月球情结分外浓重,沐浴月光的作品几乎随处可觅,特别是在有着浓浓厚抒情色彩的诗歌里,月亮更是有个不可或缺的美好意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漂泊异地的思乡之作,寥寥二十字,以月为伴,寄情于月。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这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律.梦天》。李贺在以瑰丽色彩描绘出的诗歌意境中,写出了他梦游月宫时,在桂花飘香的路上与鸾、仙女们相遇的情景。而嫦娥居住的那座神秘的白玉楼,是诗人着意用纯洁素淡、湿润柔和的白色银光描绘成的。诗人从天上俯视人寰,但见三山之下,黄尘清水,更变如走马;齐烟九点,大海如杯。宇宙的无限和仙境的永恒,同人间的渺小、短暂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名作《水调歌头.中秋有怀子由》,该作品历来被认为是咏月诗词中最好的一一首。写这首词时,正是诗人仕途失意遭受挫折之时。在这里,诗人虽表达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寂寞,但更多的是抒发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
赏月与月饼
我国自古就有中秋节赏月的习俗。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
民间中秋拜月、赏月之俗,在两汉时已具雏形,唐宋时中秋赏月之风盛行。每逢中秋之夜,京城的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家家户户安排团圆家宴,人们设大香案,摆上佳肴美酒和时令鲜果,举行拜月赏月活动。明清以后,中秋赏月风俗依旧。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民间则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杨柳岸,晓凤残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你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式的美景,
中国诗歌中“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寄托着华夏民族对月亮的多少渴望。
如果对其他民族来说,探月的意义更多地具有揭示宇宙奥秘,那么对中华民族来说,探月的意义还多了一层文化内涵:如果说,其他国家探月是建立在科学和理性基础之上的话,那么我们中国的探月除了科学与理性之外,或许还包含着浓重的感情色彩,因为我们的文化与月亮如此亲密,我们的生活与月亮息息相关。
(转载自吴伟仁《奔向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