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简生活
纵观我国诗词,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的诗,有很多,如: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
明月自古就被赋予了浓厚的主观色彩,打上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印记。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被视为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作者与亲人团聚的美好心愿,表达了对故乡和亲友的怀念。如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本次向大家一同分享的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与其他的写月诗不同,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前两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末尾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版权声明
本文刊载的图片内容来源自于网络,侵权删。
喜欢本文就分享到朋友圈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