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千里光 > 千里光特性 > 正文 > 正文

唐代吴融的红树,运实入虚,移情于物,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3/24 12:33:23
关爱白癜风患者公益援助活动 http://nb.ifeng.com/a/20190521/7442256_0.shtml

诗歌创作中经常会描写景物,不过诗人记录在诗行中的景物,并非都是他们在创作当时所亲眼目睹。诗人在夏天时想起春日的一次郊游,笔端可以加入桃花、芳草等素材;冬季里回忆秋日的一次聚会,也会不自觉地采用落叶、鸿雁等意象。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是情语。无论是借景抒情,或者托物言志,都需要先描绘一些与情感抒发有关的景物,让读者在场景描述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变化,也是为了很好地达到一种共鸣的效果。下面分享唐代吴融的《红树》,运实入虚,移情于物,令人赞不绝口。

红树

唐末·吴融

一声南雁已先红,神女霜飞叶叶同。

自是孤根非暖地,莫惊他木耐秋风。

暖烟散去阴全薄,明月临来影半空。

长忆洞庭千万树,照山横浦夕阳中。

吴融,字子华,出生于浙江绍兴,晚唐诗人。他40岁登第,入仕后担任过侍御史、礼部郎中,后来多次遭遇贬谪,最后卒于任翰林承旨一职。

动荡不安的时局、诸侯割据的现状,让晚唐才子倍受煎熬,吴融也无法幸免。虽然他比罗隐等人稍微幸运,却仍然难以才尽其用,更不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诗人大半辈子都在异乡漂泊,他见多识广、阅历丰富。不过越是如此,反而越让他感到迷茫,尤其是当他目睹了很多贫苦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在烽火硝烟里家破人亡时,内心就像被刀扎了一样疼痛。这首诗托物寄情,委婉地刻画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开篇交代时节特征,并为后文烘托出一种悲戚的氛围,“一声南雁已先红,神女霜飞叶叶同。”深秋季节,南翔的大雁发出阵阵哀鸣之声,虽然神女将寒霜均匀地洒向每一片树叶,可是枫叶却先于他树染红。

诗人没有表现出杜牧笔下“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相似意境,反而细腻地刻画出雁去霜飞、红叶欲坠的场景,正反映出吴融在各种不幸催逼之下、身心疲惫的境况。

颔联托物寓意,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慨,“自是孤根非暖地,莫惊他木耐秋风。”南方气候温暖,适合枫树栽种,如果将其迁移到寒冷的北方,由于它不具备北方树种耐寒的特性,也就无法经受秋风秋雨的侵袭。

“孤根”二字,形象地描绘出枫树在北方的艰难处境,正如诗人漂泊异乡时孤寂难耐。“莫惊”二字,其实正反映出诗人早已惊诧不已,但又只好面对现实。作者将枫树人格化,表达一种自我宽解的心情。

颈联技法高妙,倍受后世称赞,“暖烟散去阴全薄,明月临来影半空。”深秋时节,烟雾缭绕,远远望去,大片的枫林红透了半边天,令人赏心悦目。可是等到暖烟散尽,枫树在阳光下的阴影却显得斑驳陆离。而到了夜晚,明月的清辉从树枝的缝隙间洒落到地面,树影也被雕镂的一半成空,也与朦胧缥缈中的景象形成了巨大反差。

枫树由于无法忍耐霜寒露冷,叶子虽然先红而后凋,可是等到其枝干稀疏时,依然显得有些凄凉。作者不从正面描写,却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展现出深秋时的萧瑟景象,可谓技法高妙。尤其是“全薄、半空”的刻画,摹写精工,反映出作者观察细致,又善于捕捉瞬间的景物特点,可见其在诗歌创作中的辛苦付出。

最后两句想象丰富,“长忆洞庭千万树,照山横浦夕阳中。”作者看到眼前枫叶凋落的景象,忽然忆起自己曾经在洞庭湖畔畅游,当时万千枫树漫山遍野,一望无际。夕阳余晖中,那些枫树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红色的地毯,又好像正与绚烂的晚霞争奇斗艳。

诗人时隔多年,依然对那种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记忆犹新。如此宕开一笔、虚实结合的写法,将北方枫树凋零,与南方茂树荫荫的景象进行对照,婉曲地传达出诗人流寓他乡、有志难伸的困境。

全文运实入虚、移情于物,托物寓意、情景交融,不愧为唐末的佳作,值得人们拍手称赞。正可谓,红叶染霜欲卷收,凄风冷雨送寒秋。劝君莫入林荫道,妆点行人分外愁。#优质作者榜#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anliguanga.com/qlgtx/129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千里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