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立秋》
夜有微凉,昼多炎热,末伏仍如老虎。
灼水升腾,喘牛避易,偶白晨昏风露。
天涯思妇。
当此际、更谁与语。
为问多情知了,新来寄声何处。
品物此时丰阜。
遍田畴,青黄如许。
检点禾麻北曲,麦粱南浦。
为报年年夏苦。
把肥肉、再加高汤煮。
已接秋来,还携暑去。
立秋正名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与立春、立夏一样,是预示季节转换的节气。每年8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度,交立秋节气。
立秋表示着秋天的开始,预示着草木开始结果孕子,到了收获季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气候学上以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降到22℃以下为秋季开始,专家们说,我国很少有在立秋节气就进入秋季的地区。然而,按照这个标准,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秋季开始时间与立秋大致相同,也就是在8月上、中旬开始进入秋季。这个节气,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暑去凉来,白云渺远,秋高气爽,一片澄清。
立秋三候
立秋初候是凉风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凉风至”说:“《礼记》作‘盲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此即谚语所谓“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暑日凉风,人所至望。不过,这个节气,大多是夜间凉一些,白天照样炎热,因为还在三伏天道,还有“秋老虎”现象。我们在《天香·立秋》词中说“夜有微凉,昼多炎热,末伏仍如老虎”,即是此意。
立秋二候是白露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白露降”说:“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我们在《天香·立秋》词中说“灼水升腾,喘牛避易,偶白晨昏风露”,即以此为言。
立秋三候是寒蝉鸣。《礼记·月令》郑玄注:“寒蝉,寒蜩,谓蜺也。”孔颖达疏:“按《释虫》云:‘蜺,寒蜩。’郭景纯云:‘寒螀也。似蝉而小,青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寒蝉鸣”说:“寒蝉,《尔雅》曰‘寒螀,蝉小而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有学者认为,此寒蝉当为秋蝉,因为寒气尚未普遍到来。关于秋气到来,秋蝉鸣叫,文人墨客,写之者甚多,且多寄托着或深或浅或真或伪的离愁别绪,故我们在《天香·立秋》词中说:“天涯思妇。当此际、更谁与语。为问多情知了,新来寄声何处。”
赤峰朋友说此际物候是:“青草黄头秋菜绿,高粱着色谷秀齐,白杨树叶落满地”,是当地真实写照。
立秋花事
立秋是七月节。程羽文《百花历》说:“七月:葵倾赤,玉簪搔头,紫薇浸月,木槿朝荣,蓼花红,菱花乃实。”俞樾花神系谱列出的七月的司花男神是鸡冠花--陈后主,司花女神是玉簪花--汉武帝李夫人。这里列出来,以备考索。
我们要说的第一种花是琥珀千里光。琥珀千里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山坡、林缘,河边草甸。据《内蒙古植物志》记载:此花“头状花序有舌状花,少数至多数,排列成通常较开展的顶生伞房花序;花序梗长1.5~6厘米,直立或斜上,有疏蛛丝状柔毛或变无毛,有苞片和数个线形或线状钻形长3~5毫米的小苞片。总苞宽钟状至半球形,具外层苞片;苞片2~6,线形;总苞片13~15,狭长圆形,长7~8毫米,宽1.5~2毫米,渐尖,上端有髯毛,草质,边缘狭干膜质,具明显3脉,背面无毛。舌状花13~14,管部长4.5毫米;舌片黄色,长圆形,;管状花多数;花冠黄色,长6毫米,管部长2.5毫米,檐部漏斗状;花药长1.8毫米,基部有耳,附片卵状披针形,花药颈部向基部明显膨大。花柱分枝长1毫米,顶端截形,有乳头状毛。冠毛长6毫米,淡白色,全部小花有冠毛。花期8~9月。”据说琥珀千里光原产于胶东,然而,在内蒙古很多地方都茁壮生长着,我曾为它写过小诗二首。其一是:“长峦叠翠野云低,雾意峰情渐欲迷。细草黄花关不住,一枝要与远山齐。”其二是:“排空银絮参差卷,照水沙山次第芜。莫令黄花徒老却,要知儿女旧恩殊。”
我们要说的第二种花是达乌里风毛菊。据《植物志》载,达乌里风毛菊是双子叶植物纲菊科风毛菊属植物。多年生草本,高4~15厘米,全株灰绿色。根细长,黑褐色。茎直立。此花头状花序少数或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球形或半球形的伞房花序。总苞圆柱状,总苞片6~7层,外层卵形或椭圆形,上部带紫红色,全部总苞片外面几无毛,边缘有短柔毛。小花粉红色,长1.5厘米,细管部长8毫米,檐部长7毫米。花果期8~9月。生长于海拔~米的河岸碱地、湿河滩、河床林下、盐渍化低湿地、盐化草甸处。达乌里风毛菊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甘肃的敦煌、肃北、民勤,宁夏的平罗,青海,新疆的乌鲁木齐市。从其分布地域看,此花惯生贫瘠之地,不处繁华之乡,不期雨露,不择肥土,且其花色不艳,花味不香,朴实诚笃,甘处寂寞,确实有不寻常处,甚至可以说有高人处士之风。
我们要说的第三种花是翠雀,别名鸽子花,大花飞燕草,百部草,鸡爪莲等。多年生宿根草本,花的生长期6~9月。翠雀生性喜欢日照充足,干燥凉爽环境,忌炎热,耐瘠薄。翠雀花色大多为蓝色和蓝紫色,看起来清新素丽,其花的形状像鸽子飞燕般落于枝头,别名“鸽子花”“大花飞燕草”即由此而来。人们喜欢翠雀的颜色。在怡红金黄粉白秾艳的花的世界里,这蓝色和蓝紫的花儿,端雅宁静,疏落朴素,艳而不俗,自然大方,是一种别致而美好的存在。
立秋农事
前面说过,立秋预示着草木开始结果孕子,到了即将收获的季节。山西有谚语说:“立了秋,挂锄钩。消消闲,等秋收。”立秋前后,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很高,因为秋后还有一伏。所谓“秋后一伏热死人”。此时,内蒙古与全国各地一样,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对雨水的需求也高,“立秋下雨万物收”“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立秋有雨处处收,立秋无雨处处愁”,即以此为言。以赤峰地区为例。赤峰地区立秋节气期间,平均气温在22℃左右,10℃积温达℃左右,热量条件充足,降水量在36毫米左右,为该地区主要降水集中期,日照小时。此时,大田作物即将进入乳熟阶段,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农民们会适时进行放秋垅、拔大草等作务。同时,要预防土豆、甜菜、水稻病害,加强秋菜田间管理,因为此阶段易于出现强降水天气,并可能有大风、冰雹、雷电等灾害天气,所以要加强防灾抗灾意识。牧区在立秋则开始打草。总之,此时正是大忙时节,农家本无闲日。我们在《天香·立秋》中说:“品物此时丰阜。遍田畴,青黄如许。检点禾麻北曲,麦粱南浦”,正是此意。
内蒙古无霜期较短,不同年份秋霜到来,有早有晚,存在着较大差异,农民们都会尽量根据以往经验,尽量多种一些生长期短、成熟快的作物,避免大面积种植生长期长的作物,防止作物贪青晚熟和成熟期延迟,把危险降到较低程度。是多种一些生长期长的作物,还是多种一些生长期短的作物,我们家乡的父老,每年春耕前都要认真筹划推测盘算掂量,很费心力。
立秋礼俗
立秋是重要节气。古时候,立秋和立春、立夏一样,连皇帝都十分重视,立秋日,皇帝要亲率公卿大夫到西郊迎秋。汉时,还要在这一天举行“貙刘”仪式。就是皇帝在行郊礼之后,到东门出猎,射死一牲,载到宗庙去进行祭祀。事见《后汉书·礼仪志》。这个“貙刘”貙是兽名,刘是杀的意思,也就是杀牲以祭。原其本意,应是秋来气象肃杀,举行此礼以扬秋威。后来,这个仪式消失了,应立秋节令的,宋时有观桐叶、戴楸叶、吃瓜豆、咽井水等风习。吴自牧《梦粱录》记载:“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公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看来,这仪式只是仪式,这梧桐叶落,亦纯系人为,而非自然。然而“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一语,则是人们长期自然观察所得。同书记载:“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亦有大致相同记载。孔尚任《节序同风录》载吃瓜豆、咽井水之俗曰:“饮井水,吞小豆七粒,辟疫痢”“鸡鸣时,汲井华水,长幼皆饮一口,却百病。”吃瓜豆,现在有些地方还有,河南郑县甚至把红豆称为“避疟丹”。咽井水,现在在江浙、四川等地也还流行。《节序同风录》还记载了一件有趣味的事:“摘石楠红叶,剪成花瓣,插鬓,或戴锦首红白嫰叶,曰‘带秋色,转少年’”。“带秋色,转少年”,是心期,是祝福,令人生出格外的向往喜悦。
现在立秋礼俗,则有“抓秋膘”“尝秋鲜”“咬秋”“消暑”等一些礼俗。“尝秋鲜”,是因为入秋时节,正是干鲜水果、山货、蔬菜收成之时,此时人们品尝新蔬果新粮食,增喜悦,富营养,大好境界。“咬秋”是指在立秋当天吃西瓜,也叫“咬瓜”,大概意思是,盛夏难捱,立秋到来,一口将其咬住不放,以增清爽之气。对于“咬秋”,虽然各地有不同说法做法,但大意总不出于清暑去病祈福。“消暑”的方式最多,各地做法也不齐一。“抓秋膘”之俗则比较流行。过去人们评价身体健康与否,一个重要指标是胖瘦。瘦了不行,要补一下,叫“抓秋膘”。立夏时要称人重量,立秋时还要称人重量,如要体重减轻,就是苦夏了,就成了“抓秋膘”的重要对象。这在困难时期,确实是如此。怎样“抓秋膘”,吃肉当然是首选。于是立秋这一天要吃肉,炖肉、白切肉、红烧肉均可。立秋正是农民最累的时期,吃肉,也是一种补偿。所以,现在虽然生活富裕了,“抓秋膘”之俗也仍然盛行于民间。我们《天香·立秋》词中:“为报年年夏苦。把肥肉、再加高汤煮。已接秋来,还携暑去”,说的就是这“抓秋膘”的事。
在这里,我想讲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老舍、梁思成等著名学者文人吃不饱,吃不好,乌兰夫同志在秋天把他们接到内蒙古来,住一段时间,吃得好一点,让他们抓一抓秋膘,再送他们回去,传为一时佳话,表现着他与众不同的情怀。我写过组诗《乌兰夫颂》八首,第七首即写此事:“君有鸿章并伟辞,流风余韵亦旌旗。虽逢国运艰难日,未是人心浇薄时。十步崇文迎胜友,三餐待客献膏糜。抓膘莫认寻常事,击水鲲鹏大翼垂。”国运艰难,未必人心浇薄,十步崇文,鼓起鲲鹏大翼,此事与真情抚育三千孤儿一样,展示着内蒙古大草原的博大胸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