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Hyphodontia属隶属于担子菌门锈革孔菌目,这一木生真菌类群的子实体大多呈革质且平伏状,子实层表面和囊状体特征多样。近年来,广义Hyphodontia属的物种多样性在全球范围被广泛研究,但该类群中的6个属(分别为:Fasciodontia,Hastodontia,Hyphodontia,Kneiffiella,Lyomyces和Xylodon)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并未得到很好的支持。此外,广义Hyphodontia属与锈革孔菌目中其他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尚不明确。
本研究基于多基因联合的方法,对广义Hyphodontia属进行了全面的系统发育分析。在对物种进行准确鉴定的基础上(图1),首次验证了该类群中6个属在系统发育关系上的较强独立性:除Hastodontia属的科级分类位置不确定外,其余5个属被划分在Schizoporaceae,Chaetoporellaceae和Hyphodontiaceae这三个科中,其中Hyphodontiaceae为本研究提出的新科,Chaetoporellaceae为本研究重新启用的科(图2)。分子钟分析显示上述三个科的分化时间与锈革孔菌目中其余各科的分化时间基本吻合(图3)。在物种水平上,本研究提出了来自中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以及印度的16个新种,并对其余30个已知种的分类学地位进行了讨论,为Xylodonaustralis指定了一个附加模式标本。
图1.基于ITS基因对广义Hyphodontia属的物种鉴定
图2.基于ITS、nLSU和mt-SSU三基因联合推断广义Hyphodontia属及其与锈革孔菌目中各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
图3.基于ITS、nLSU、tef1α、rpb1和rpb2五基因联合估算锈革孔菌目中各科的分化时间
形态演化分析结果显示,锈革孔菌目的祖先形态为子实体平伏状、子实层表面为孔状,在演化过程中,子实体不仅保留了平伏状特征,还逐渐呈现出盖状;而子实层表面则主要演化出瘤状至齿状突起这一特征(图4),这一处于光滑和孔状过渡的子实层表面形态可能是为了平衡保护产孢结构和促进孢子传播而逐渐演化出的优势特征。
图4.锈革孔菌目子实体与子实层表面形态特征演化
相关研究结果以TowardsanaturalclassificationofHyphodontiasensulatoandthetraitevolutionofbasidiocarpswithinHymenochaetales(Basidiomycota)为题,于年6月12日发表于JournalofFungi期刊(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全文)。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雪蔚为第一作者,周丽伟为通讯作者,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皇家植物园的TomW.May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刘世良也参与了研究工作。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
图文编辑:王雪蔚周丽伟
SBWIF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anliguanga.com/qlgxw/9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