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解
“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这是李白的一首思乡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意味深长,被誉为“千古思乡第一诗”。
古诗文网曾对《静夜思》赏析如下: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看到赏析,我大吃一惊:赏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虽非一派胡言,却也大大低估了李白,误解了李白思乡之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个人主观情感自觉,实在愧对诗仙。
笔者认为:李白被后世尊为诗仙,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情感非常丰富,绝非赏析所说的一般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绝非迷离恍惚之际误把月光当冷霜;诗人身在异乡,乡愁如水,彻夜难眠,诗人相当清醒,他是主动主观的思乡情感反应,绝非被动的生物心理错觉。
月白霜清,是千古以来不变的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以月光遥寄相思,早在李白之前,古典诗歌就有“夜月似秋霜”、“空里流霜不觉飞”、“隔千里兮共明月”、“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何处相思明月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描述,这是中国独特的明月相思情感文化的历史积淀,李白从小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他独特的思乡文化心理结构。
结合背景,纵观全诗,我重新解读《静夜思》意境如下:
夜深人静,寒凉的月光,孤单的诗人,飘泊的游子,凄美的心境,淡淡的乡愁弥漫心田。诗人思念故乡,寄情月光,但乡愁渐浓,诗人主观感觉月光如霜,恰如自己凄美之心。
一轮清冷、明净的圆月高悬夜空,仰望愈久,乡愁愈浓,更引发了诗人的无限遐想: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故乡,同样皓月当空吧,月明人尽望,天涯共此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言有尽而意无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明月下的故乡山水、门前张望的爸爸,喊我回家吃饭的妈妈、用铁杵磨针的婆婆、玩泥巴的小伙伴儿、撒欢的小花狗……
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天涯的游子,无边的乡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诗仙将自己这片刻的思乡之情,经过自己的主观情感化创作,变成了经典的永恒和永恒的经典,升华成了炎黄子孙永远的思乡情感,被后人惊叹为“妙绝古今”。
千百年来,多少炎黄子孙背诵过脍炙人口的《静夜思》!童年,在父母面前,我们晃着脑袋得意地唱着、卖弄着并快乐着这朗朗上口的诗意乡情;成年,在异域他乡,我们无言地在心底吟诵着、眷恋着、感伤着这如烟如水的乡情;老年,在天涯海角,我们依然执著地珍惜着、怀念着、了悟着这落叶归根的乡情。
这种魂牵梦萦的乡情,不正是“情本体”哲学所说的经历了历史洗礼和文化积淀的七种情感形式之一的乡土家园情么?
一
封
家
書
一封家书
最亲根据地
长按识别左侧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anliguanga.com/qlgxw/9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