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月亮的种种情结,自古有之。
诗歌界的老祖宗屈原,就在《天问》里写道:“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月亮有着什么德行,竟能死了又再重生?月中黑点那是何物,是否兔子(有种说法是老虎)腹中藏身?
小提示:关于顾菟是老虎的说法,来源于学者们对楚地文化的考证,楚人把老虎称为“於菟”。
01
先秦祭月
先秦之前,祭月皇室和贵族们很重要的一项活动。《管子·轻重己》里就写道:“秋至而禾熟,天子祀於大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揔,带锡监,吹埙箎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号曰祭月。”
祭月源于远古时期人民对月的崇拜,而月亮,在崇拜里被神化,成为月神。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礼制中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祭义》记载:“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
而祭祀的目的,就是渴望从日月星辰中获得力量,带来丰收,带来平安。
02
祭月是如何发展成为赏月的呢
先秦时候并不流行过中秋,《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仲秋月要安排赡养年老体衰之人,给老人们送上坐靠的几案和走路用的手杖,和容易消化的粥食。
那时候,并没有特地过中秋的说法。
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的《秋有月》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慢慢地,严肃的祭月被愉快的赏月替代,毕竟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文人们的带领下,赏月望月开始和思乡、团圆挂钩。
中秋节真正的兴起,是唐朝初年,毕竟大唐文豪多,而文豪都爱赏月。《唐书·太宗记》明确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白居易就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里写道:“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全唐诗》中,仅以八月十五赏月为主题的诗,有首,出自65位诗人之手。宋词里的中秋词更为壮观,共达首之多,中秋不愧是文人们的心头宝!
03
月饼从何而来
在我们之前的文章里也有提过,唐朝热衷于各种定节日各种放假,宋朝则热衷于创造各种相关的美食。北宋时期就出现最早的月饼,吃货苏东坡写过“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了中秋节的热闹场景:“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
宋朝还保有拜月的习俗,《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愿: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目如皓月。”
“月饼”这个词真正出现是在明朝。沈榜在《宛署杂记》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在这里螺蛳语文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另外,我们教师节活动中的天选之子已经出现!
请这位幸运的螺蛳粉
WIING联系一下螺老师哦!
螺老师/
文案:李 琼
编辑:管 凌
原创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
螺老师(同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anliguanga.com/qlgcd/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