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千里光 > 千里光炮制 > 正文 > 正文

当归六黄汤专治出虚汗其实不是汤剂很多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1 16:42:05

当归六黄汤

出处:《兰室秘藏》(金?李东垣)“治盗汗之圣药也。”

处方: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芩、黄连各等分,黄芪加一倍。

制法及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

剂型:煮散。

点评:现在我们内分泌科门诊,经常能够见到自汗、盗汗求诊的患者,严重的患者是一名中学生,由于手心出汗如水,基本无法完成作文答卷,因为一写钢笔字,手心的汗都能把钢笔墨水写的字浸透,一篇作文,花花绿绿,很是苦恼。

我们给他中药调理了2个月,病好了,手心不出汗了。

但是治好了不代表就行了,因为在中医技术上,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是否在疗效的提高上,可以更高?更强?更快?

第一个问题是:当归六黄汤,我们很自然的理解为汤剂。但是在其煎煮法中,有一句话:“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服。”

这个提示我们,严格意义说来,不是汤剂,是“煮散”剂。

煮散剂即散剂的另一种应用形式。煮散剂自唐代以后颇为盛行,但现已少用。煮散即将原生药(药材)制成粗粉,按处方称取,临用以水煎煮,去渣服用。煮散剂保存了一般散剂的简便和速效的特点。《金匮要略》中所载治疗脑痈的“附子薏苡败酱散”即是煮散。

据《医学百科》报道,我国首批名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导师之一、主任医师李兴培教授,为减缓中药紧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药简便(体积小、携带方便、煎煮省时)、经济(价廉)、高效和安全的强烈要求,热忱建议尽快推广一种雷同于汤剂,而又不尽相同,且更富于应用价值的古老而新兴的“煮散”剂型。

“煮散”剂型源远流长   东汉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七个方剂隶属“煮散”性质,如治疗瘀血证的“抵当汤”,即系将方中四味药“锉如麻豆,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此时虽未将其命名为“煮散”,但委实为“煮散”剂型的萌芽和发端。唐代始把锉为粗末形式的汤药剂型正式命名为“煮散”,以示区别于饮片(中药生药按要求切成片状)汤剂和直接煮服细末散剂,此可见于孙思邈《千金要方》“续命煮散”(卷八)和“茯神煮散”(卷十三)。   迨至宋代,煮散剂型乃得以大量推广应用。当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指出:“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者殊少……近世用汤者殊少,应汤皆用煮散”。素负盛誉的方剂学专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初版刊行于年,后曾几经增补)载方剂个,其中汤剂方个,采用煮散法68个;散剂方个,采用煮散法个;其它如丸、丹和饮剂,亦有采用煮散剂型者;总计采用煮散方剂个。同时代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济生方》和《小儿药证直诀》等书皆有大量煮散记载。足见彼时防病治病中,“煮散”业已成为较常用剂型。   金元时期,战祸连绵,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疾病流行。当时,被后世尊称为“金元四大家”的名医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及朱丹溪治病时多投以“煮散”剂,挽救了很多危重疑难病患者的生命,基本上克服了药源匮乏招致的困难。   颇值遗憾的是,“煮散”剂型除仅仅为极少数地区个别医者采用外,之后并没有像汤剂那样广泛地流传下来,而被众多医者渐渐淡忘,甚至被遗弃,着实令人扼腕三叹!发掘宝藏简便廉验   如前所述,一方面国内外中药材的供应频频告急;另一方面,一些医疗科研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发现汤剂煎煮后所废弃残渣中,如茯苓、苡仁、葛根等饮片中心部分还是干的,党参、大枣等还有甜味,深感浪费之严重。   所有这些,都促使相关医疗科研单位对中药剂型改革加以探索和研究,故“煮散”剂型的研究被提到日程上来。

问题是:假如散剂是每味中药10g,汤剂剂量可以通过增加剂量,如每味20g,来实现散剂的效力吗?答案是:不清楚。

另外,在煎服法中特别注明:黄芪加一倍。

《神农本草经》曰“黄芪,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我们来听一听恕老的讲课(转自网络):

黄芪这味药呢,是临床的一个常用药,也是我前面给大家说的温阳药的一味主药,为温阳五虎将之一吧。黄芪这味药呢是甘微温,甘微温它为什么也说是温阳五虎将呢?这一点也是它跟姜桂附不同之处。所谓少火生气,壮火食气,黄芪这个药呢,味甘微温,主升的是少火微微之生气。大家看这个条文,小儿百病以及补虚这一点,为什么虚损呢?虚损的病人呢就是阳气不能来复,一方面壮火食气,精血挥耗;另外一方面是少阳之气不能来。所以,黄芪这个药为温阳五虎将之一,是非常有道理的。“黄芪,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大家看,味甘,甘味入中土;微温,前面给大家说了,寒热温凉四气这个微温,甲木之气,少阳生生之性,陈修园曾经把它归为胆与三焦。刚才有人问,温阳五虎将是什么?温阳五虎将以前讲过,就是说,前人有人归为姜桂附和黄芪当归,作为温阳五虎将,代表温阳学派的代表用药吧。但是呢,这温阳五虎将不是单纯从它温阳驱寒的角度说的。你象当归这个药,作为温阳五虎将,全身四肢逆冷的话,血脉温气不能达,非当归不行,当归可以引温药入经,本身其气就雄浑,所以当归作为温阳五虎将之末。现在我们讲的是黄芪,主痈疽,痈疽是什么?痈者壅也,痈疽这两种病呢,都是外科疾病。外科疾病它病的是什么,它病的是人体的皮肤肌腠,以及经络之中的这个血气壅结,痈者壅也;疽呢,也是血气郁结的现象。但是两种病呢,痈疽这两种病呢,恰恰有阴阳的不同。而黄芪这味药呢,它禀的是少阳的生气,所以它能入于人身的肌腠,它能入于表一层。久败之疮,也是这一点,黄芪主要是补脾肺之气,补脾肺之气呢,一个呢是肺主皮毛,脾主肌腠,皮毛与肌腠之间的那个营卫之气充沛了以后,自然而然久败之疮可以痊愈。排脓止痛,这个排脓也是一种托的现象。黄芪呢,气足了以后可以把邪气由内向外,然后人身体自然排病的一种现象。郁结通痛自止,这个止痛,这个痛一般讲什么?不通则痛,凡是有痛的地方必然有气机的郁阻,气机通才能止痛,所以呢,这个痛就分两点,在临床上见很多痛证的病人吧,泻可以止痛,补也可以止痛,所以要注意,邪气实的病人暂时要泻,精气夺的病人要补。补就是顺着气脉的走向,顺着疾病的来势;泻就是夺,沿着经络气血的循行去逆,逆着它的来势,去消弱它。行针的时候这顺逆之间就能体现出来。所以说,很多种疾病,虚症的病人,你去泻它,有可能疼痛也会缓解,但是这个病人可能正气还没到达衰竭的地步。你这个时候去治它吧,虚虚实实呀,正气越虚,邪气越实,虽然止痛于暂时的话,其后必然会加重。“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这个“癞疾”呢,千金方里面,这也算一种风毒吧。当时,各种书里讲,“癞疾”也是一种天行逆气,属于风毒致胜的一种病。一般讲风毒,大家要理解,有风毒有湿毒有火毒,有六气就有六毒。毒呢,毒就是六气之盛呀,天气之盛就叫毒,并没有说除了这六气之外还有一个毒,还有一个叫风毒,大家不要这样想。偏戾之气呀,一般这种偏气达到一定程度它就成为毒。“大风癞疾”,这个大风还是要给大家讲明白的。《神农本草经》里面主大风的有几个药。一个就是黄芪,主升气,大风癞疾。一个就是巴戟天,巴戟天是中风病人也是一个要药。还有就是防风,防风就表浅一层,风中之圣药。这几种药,它治大风,对于久病虚损来说,这三种药都是(至关重要的)。风气不和呀,风能生万物也能杀万物,而且这个风气潜入体内就是肝气的盗泄呀,百病之贼。体现的就是说,人的和气,生生不已之气是什么?能凝六气于中而不现偏气的这种,就叫和气,也叫中气,就是土气。只有木气可以克土,木气可以伐土。所以,风特别主要,所以风既能生万物也能杀万物,杀万物就是破胃气,破人的中和之气。“五痔,鼠瘘”痔呀,就是痔疮。因为痔疮长的位置不一样然后是表里的不同,它就有五痔的名目的差别。但是名虽有五痔,实则一也。为什么?五痔都生长在什么地方,都生长在肛门这地方,都是在魄门。魄门是什么地儿,魄门属肺,它本来就是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的最末端是魄门,肺气之所主,所以我们称它为魄门。再总观人身体一气之升降,一气,下之气应该以升为顺,现在这一气不升反降而郁结在下边呢,总源于中焦脾阳不得升达,脾阳不得升达造成肝脾的郁陷,肝脾郁陷以后,由于肝气不能升举,说这个肝气不确切,应该说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不升的话引起的马上就是,因为这个足厥阴肝经气最盛,是所有往上升达之气的一个主力军,它的气不升的话就会引起其他气的不升,首先是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还有一个手太阳小肠经,这个手三阳经虽然是气升,但是由于禀气弱,所以依附于足三阴经的升腾,然后才能升达,而足三阴经的升达呢,更依靠于肝脾的和谐,肝脾和合了以后,脾中清气上达,足厥阴肝经才能够和升,这个时候手三阳经的经气才能够升达。所以要治这个病呢,要治这种病呢,还得从足厥阴肝经入手,不从足厥阴肝经入手很难好。这个黄芪虽然治五痔,鼠瘘,这个病的要药,必须要用这个药。黄芪本身入肺经,又能够升举肺胃之气,它就是说是一个引经药,然后再加上柔肝的疏肝的,然后再加上一些升达的药,大家配合起来才能治疗痔疮。如果光凭黄芪这一个药呢,治疗痔疮还是略显单薄。“五痔,鼠瘘”,鼠瘘是什么病呢,用句通俗的话来说呢,就是现在所谓的淋巴结肿,全身呢外而经络内而脏腑,淋巴结的通道呀,区别于血脉;它就相当于人身体外在的一个经络里面气血交流的一个状态,相当于肌腠吧,是元气之通使。如果硬把它分类,可以分为三焦之所主。而这个黄芪呢,凭借着它的甘微温,可以入三焦经,从而到达治疗的目的。大家临床上常见一些小孩,感冒过以后会看到淋巴结肿大,治疗的话,不外乎一些牡蛎、玄参、花粉、半夏、川贝呀这些,清散郁结郁火的,还有配合一些清肝胆火的,这些都是治标之法。欲寻治本之法,还是要用黄芪这个药。黄芪这个药,名列温阳五虎将,它本身气味就雄烈,只要找对入经,就是用对药的地方,效果是非常迅猛的。淋巴结肿,光用一味黄芪,很多病人都可以见效。黄芪走经络,通经络之郁结,确有奇效。这在临床上大家如果慢慢领会的话用的话,就会知道这个药的效果。临床上一些关节久痹的病人,就得靠黄芪这个药来领药入表来开风邪的郁痹。当然有湿邪或者有血瘀的话,那就另外说了。至于,临床上还说黄芪这个药补虚止汗这个作用。这个止汗的作用呢,临床上也经常用,如亡阳多汗呀可以用芪附汤,肺卫气虚汗出自汗呢,可以用玉屏风散,这都是非常好用的药。陈修园先生解释呢,黄芪有走表之功呀。其实呢,也确实有这方面的作用,但是我认为黄芪应该从另外一方面解释。人身体之大气吧,由内而外的,阳气是由内而升达于外,升达到最表一层,好像黄芪之力一样,黄芪之力在表在梢,不能走于内,所以呢,它的气引领阳气的开张,开张到极点了就是。内经有一句话:“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就像打水一个辘轳一样,你一个劲到表了以后,就像陀螺一样它自然就回来了,很多自汗是由于表气不足,属于元气不足,气一旦足了以后它自然能止汗。为什么会汗出呢,就是阳气不能够走于表,半道而衰了,中道而衰。就像过去的“出师表”一样,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般的阳气虚呢,就是不能达于表,止于中下而虚于表,这时黄芪就能领姜附之力而达于表,所以,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止汗的这个作用。而一般光用姜附吧,不能止汗,就是因为力量不能到达表,阳气足了以后,阳气自然会固护。大家再温习一遍:“黄芪,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个《神农本草经》呢?我们临床上用每味药,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它的根据何在,必须从神农本草经中出,必须从性味中出。如果不然的话,你用药就没有实据,只是凭着后代或者中药书上几句模棱两可的语言,就说它能治什么病,那些病它没有所以然呀,所以说得都很模糊,这个药也能治,这个药也能活血,那个药也能活血,但是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这个药能治子宫下垂,那个药也能治子宫下垂,怎么治的?不从所以然处出发来说,这样学医来说大家会比较迷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到最后不但误己也是误人。而本草经所有的药味药性呢,它每一字每一言都是非常有来历的。大家如果遵循了这个来仔细研究每个药的药性,然后再由此拓展,再接受诸家的言论,这就行了。

注明: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以下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anliguanga.com/qlgpz/8793.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千里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