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千里光 > 千里光特性 > 正文 > 正文

爱是一束光,记忆里的光是蒋子龙对党至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17 19:18:23

01《记忆里的光》精彩纷呈,意义天成

高考题选蒋子龙先生的《记忆里的光》,不奇怪,因为《记忆里的光》的确光彩照人。

惊艳的是,《记忆里的光》卓异突出、实在妙绝,与“改革文学”作家蒋子龙以往“一写几遭批判”的文章不同。

此文,“道具”意象和象征意义水乳交融,完美契合,自然描述就水到渠成,巧妙升华,无需刻意设计。

细细记述、娓娓道来就精彩纷呈,意义天成。

这样说,是基于歌颂文章难写的事实和尴尬。

稍不留意就会被诟病、遭歧视,说你喊口号、拔高意义,有伪饰和夸大嫌疑。

在《记忆里的光》里,没有这些毛病。

一切都是真实、自然,似农家大爷对往事的轻描淡写,但话音里饱含深长意蕴,特别有教育意义。

02令人深思,给人回味

文章记叙“我”小时候和伙伴们看火车;长大后当兵,想换贾队长的挎包但他执意不肯;后来复员进工厂抡大锤打铁,最后成作家的陈年往事。

故事单一,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妙就妙在意象“镰刀锤头”和“党的光芒”象征意蕴间的完美契合,此种天衣无缝,靠的是题目“记忆之光”的统摄组织。

把自己对党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写得形象动人,上升到至高无上的艺术礼赞的高度。

本文,试着分析。

03真实之光:火车上的镰刀锤头

稍微有点常识都知道“镰刀锤头”是农用工具,也是党旗上的标志性图案,意蕴党是工农阶级的根本利益代表。

今天我们见火车司空见惯,但在蒋子龙成长的20世纪50年代,火车是新事物,一般农村孩子是很难看得见的。否则,文章里就不会说“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还有,火车头上有“镰刀锤头”标志,也是真实的存在。当时,新中国刚建立,自主生产的大型机车上刻有相关标志,很正常,也是一种纪念。

如,记忆中的“解放牌汽车”、“东风卡车”等,都有很明显的带有时代印记的名字标识。

所以,火车头发出的光束,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性的一道真实之光,通过光看见火车头上的“镰刀锤头”图案也是真实的。

04象征之光:党是火车头,是穿过黑暗的光

表面的物质真实一旦和特定时代固有的影像有关联,那该物质真实就可能暗含某种具有时代意蕴的象征意义,否则文章就难以成为文章。

如第一段叙述“同学们萌生看火车的念头”,接着就描述“我和几个伙伴一天夜里穿过坟场去看火车。”

穿过坟场这一段,蒋先生描写得很细致。

“我平时是不敢穿过坟场的”,但为了看新奇的火车,硬着头皮穿过恐怖的坟场,看到了火车。

这一段是本文的精彩段落,先写“期待”,次写“紧张恐惧”,再写“兴奋和好奇”,最后写见到火车的“亲近和高兴。”

内容鲜明有层次,情感也跌宕起伏,写得摇曳生姿。

只是,这一切都是字面意思,透过意象和党之间的本质联系,我们即可发现。

火车头在中国是新事物,共产党在旧中国其实也是新事物。火车头和共产党是有联系的,本质是相通和相同的。

火车头发出一束光,也可看成是党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一束光,这光穿过黑暗,建设新中国,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除此,还有“我”无尽的崇拜和向往?

你想,坟场是多么让人害怕和恐惧的,但“我”和小伙伴们竟为了看火车而不在乎。

这难道不象征着工农阶级对党的热爱和拥护吗?反过来也说明我们党像磁石一般,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

这光,其实是象征之光。

象征党是火车头,是能穿过黑暗的一束光。

05信仰之光:贾队长的挎包,是生命换来的奖励

叙述完小时候看火车的往事,蒋先生笔触一转,写了青年当兵时的一段特别的难忘的“换挎包”故事。

“海洋测绘兵”贾队长和队友们外出测量,在荒岛遇大风暴,队友遇难,贾队长幸存。

凭着强烈的求生欲,贾队长“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

最后,老首长把一个绣有“镰刀锤头”的挎包奖给了贾队长。所以,贾队长把这个特殊来历的包看得比命还金贵。

这挎包饱含情感,是用生命换来的。很大程度上,这包对贾队长有象征意义,代表组织的信任和肯定。

故此,一个绣有“镰刀锤头”的挎包,已跃升至主人公的精神层面,脱离了简单的物质层面的意旨。

在贾队长眼里:“镰刀锤头”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对党必须有贡献的信仰。因为这信仰,给了贾队长顽强活下去的斗志。

后来,贾队长拗不过我对“镰刀锤头”挎包的喜爱,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带回“泥土”和“种子”,让新的“西瓜苗”在荒岛生根、发芽、结果。

往精神层面说,这“泥土”和“种子”有没有传承信仰的意味?

如果没有,后面“抡锤打铁”部分的记叙就失去了意义。

06精神之光:“抡锤打铁”把我锻炼成“全科人”

不管怎么说,“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我”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贾队长的影响。

表面看,在工厂打铁,看似与“镰刀锤头”无关,其实,“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了打铁”。

在这里,贾队长带来的“信仰之锤”变成了真正的“打铁之锤”,虚实之间,两种不同性质的“镰刀锤头”巧遇融合。

“我”把贾队长的“镰刀锤头”,当成激励“我”奋进向上的一种精神。

所以,“我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并认为这十年对“我”影响深远。

“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

整篇文章抒情语句不多,前面很大篇幅就是描写、记叙,最后水到渠成,只一句点晴之笔抒情。

“锻钢打铁”,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把“我”对党的爱看似合盘托出,实则又隐而不露,藏有令人想象的无数种炽热情感。

整篇文章,形象表达、真诚质朴,含而不露,婉曲别致,把党象征成我记忆里的一束光。

我想,这该是对党至高无上的艺术礼赞。

一家之言,胡言乱语、不得要领,期待您的指教。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anliguanga.com/qlgtx/11657.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千里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