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当你发现父母正在买保健品的时候,他们大概是老了。
而最近,身为90后的我开始发现,不仅仅是父母开始买保健品,就连我自己也有了想买的想法。
可保健品,真的能保健吗?
知乎上上一个医学科普官说过:“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治病还是得吃药为主。”
并且,有的人适合吃,有的人并不适合。
但有些上了年纪并且有病的父辈们,开始把保健品当成救命稻草。
一直以来,中老年人和独居老人,是受骗的重灾区。
之前,央视新闻曝光了所谓的保健品骗局。
不法分子找托伪装成“著名养生专家”“40年老中医”。
在养生讲座上,夸大疾病忽悠得老人晕头转向,还编歌曲、口号,给老年人洗脑。
几次下来老人早已被蛊惑,心甘情愿的掏出钱包。
操劳一生的他们,到了夕阳的年纪,还要被骗钱,真的令人气愤。
但又有多少老人,是心甘情愿掏出钱的......
暴利的背后是人性的贪婪
孔子曾言:人性本善,但在这里我只看到了人性的恶。
随手在网上一搜,几乎每天都有无辜老人受骗。
你也许会无法理解,那些骗老人钱的人良心不会不安吗?就没有罪恶感吗?答案是他们!真的!没有!
据公开的数据显示: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超过亿元,而膳食补充剂类产品市场规模超过亿元,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相关机构预测,年中国营养保健食品行业收入将达到亿元,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75%。
换言之,这是一个暴利的行业。
而在“利益”面前,人人都可以变成魔鬼。
之前,湖南茶陵县公安局和食品工商质量监督管理局联手捣毁了一家非法生产、销售伪劣保健产品的“黑工厂”。
这家“三无”小作坊每天可生产80-90万粒的伪劣软胶囊,包括维E、液体钙、鱼肝油等市面上常见的保健品。面向全国市场销售单额可高达万余元,产生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暴利。
在全国,这样的犯罪例子数都数不清。
在年,央视的晚会上就曾曝光过一串数据:
在吉林敦化,
甘舒堂乐粉卖给了40多名老人赚了5万多元;
在甘肃兰州,
银杏软胶囊卖给了50多名老人赚了14万元;
在陕西白河,
蜂胶胶囊卖给了80多名老人赚了23万元。
江苏常州的一个大型保健品销售团伙销售额更令人咋舌,仅仅年一年,就卖了10亿元...而这些保健品的成本往往只用几毛钱,惊人的利润远远超过了贩毒!
这些作恶的保健品销售团队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治不好、吃不死,我不卖,别人也会卖”。
高利润,犯罪成本低,在利益熏心的人面前,良知早已是被狗吃了......
即使是卖狗屎,他们也愿意买
尽管每年都有大量有关老人买保健品被骗的新闻报道,但依然很难防范老人落入犯罪团伙的圈套。
在面对如此惊人的高利润时,那些保健品销售员会削尖了脑袋想出各种套路和手段来坑害老人。
有一个保健品销售员曾狂妄地说:
"即使你卖一泡狗屎,他也会心甘情愿的去买。”可见这些诈骗的套路有多么地可怕!
套路一:免费送礼
“鸡蛋、大米、茶杯、食用油,通通不要钱,免费送。”
不法分子们利用老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以搞活动、换礼品等噱头,吸引他们到活动现场听讲座,从而推销保健品。
毕竟,不拿白不拿,参加活动就可以免费拿礼品,这样的便宜为什么不捡?但久而久之,吃人嘴软拿人手短,难保哪天不会想试试那些螺旋藻、大豆卵磷脂什么的的。
套路二:夸大其词,虚假宣传
产品能够治愈胃炎、高血压、糖尿病、聘请所谓的专家给老人们洗脑,让他们心甘情愿掏出自己的养老钱来购买这些保健品“治病”。
偶尔找些什么健康导师来坐坐诊,为产品背背书,这功效听起来就更加可靠了......
套路三:喊爸喊妈,亲情服务
一些空巢老人,子女常年在外为生活奔波,对他们较少关心,于是他们产生了精神上的孤寂。
“干爹干妈,叔叔阿姨”有些人甚至直接喊爸妈,不时上门做做家务嘘寒问暖,偶尔送点水果蔬菜,那简直是比亲儿子还勤快。
如此体贴入微的“干儿子”,买点保健品又如何。
套路四:养生游、健康讲座
58岁的姜女士在家附近的海鲜市场附近散步时,接到了旅游宣传单:跟团去一处温泉游玩,参加者每人只需支付不到元的费用。
姜女士觉得很划算立刻报了名,旅游当天洗完温泉之后被安排到一个大房间,举办旅游的工作人员为大家推荐一款口服液。能治癌症,提高免疫力,最后心动的她花了元购买了一盒。
打着旅游、学习的幌子推销保健品,我怀疑骗子不是有几十种骗人的方法,而是有几百、几万种方法。
父母,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要更孤独
有人说,父母买买保健品,不出什么问题不就好了吗?
但事实上情况真的比我们想象中的糟糕。
上海柴女士81岁的父亲去世了,在打扫父亲房间时发现,父亲的一房间内,竟然堆满了各类保健品,许多未拆封或已过期,同时还有两份商家的“承诺书”。
凡购买使用我公司某产品的用户…当您年满周岁的时候,可以获得奖励人民币万元整。
你无法想象,那些小人为了利益可以无耻到什么地步!只要老人们不死,他们就会想尽一切手段来掏空他们的家底。
江苏的陆阿婆,一个月有-元的退休工资,这样的收入完全可以安享晚年了,但是,现如今的她,连饭都吃吃不起。
20年,花费万元买保健品...家里没吃完的保健品都堆到了天花板。
而这些保健品,甚至一点用处都没有,有的还可能只是普通的饮料,吃多了甚至会死人。
所以,为什么?老人们不惜花光自己的“棺材本”也要买这些保健品?
这时候,是不是不难想到,老人们那种孤独的心情?
一个星期不给父母打电话,不与父母交流。
到父母家坐坐,吃吃东西,玩玩手机,两个小时后就走。
平时只寄钱回家,不管他们精神上的需求。
我相信,这是很多作为子女的人们的做法。
有的老人把买保健品当成了心灵的寄托,精神上的慰藉;有的是怕自己生病给子女添麻烦,病急乱投医;有的是想给子女多留点钱,把保健品当投资;
他们,只是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孤独而已。
17年有一位75岁的老人:刘娭毑,一年花费近十万元疯狂购买保健品,当大家都以为她是被蒙在鼓里的时候,她却向记者解释:
“明知是骗钱,但喜欢热闹的氛围,能摆脱孤独。只要不让子女知道,不挨骂就行了。”
所以有事没事,常回家看看,小时候他们护我们周全,长大后我们也应该护他们安好。
如果发现家里老人有购买保健品的情况,请一定不要斥责他们,和他们一起面对问题,多沟通!平时也可以和他们一起多看看相关的影视作品。
最后,不要相信一切保健品!保健品不是药,千万不要拿命去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