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千里光 > 千里光性味 > 正文 > 正文

健康险健康的时候用不上,不健康了买不了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20 15:30:20

金融系船长说明:昨天的文章中,我们提到了有机会给大家讲讲家庭保险配置。中国人寿造假事件始末内幕

我司保险部门的同事孟宁写了一篇文章,来分享一下健康险的配置逻辑。健康险包括了医疗险和重疾险。本文一共字,但读一点也不难。谁也不想健康出问题,但是我们不得不防。防什么?怎么防?注意什么?文章都有描述。

最后,我引用文章孟宁的一句话:送大家一个不抬杠的祝福,希望你永远用不上自己的健康险。

正文开始:

去年7月份,我转了一条特殊的朋友圈——水滴筹的筹款链接,患者是同学的妈妈,确诊肺癌。阿姨跟先生年轻时创业很辛苦,又养了三个儿女。那个年代网络还不发达,用我同学的话说,她的父母一年里有天在中国北半边各种奔波,所幸创业者足够自由,阿姨不到50岁就给自己退休了。生病之前,也就是我俩还读大学的时候,阿姨养养花种种草,带带外孙女儿,3儿女们每天换着打视频,偶尔再去商场里线下剁剁手。实不相瞒,这是我理想中的退休生活,再顺利度过几十年就过上了。但这一切有个大前提:得健健康康的。阿姨生病之后,身体上的损耗是其一,先是手术切除肺叶,接着一轮又一轮的化疗把人熬得不成样子。更叫人崩溃的,是心理防线一重一重地崩塌。一开始,家人不敢告诉她是肿瘤,就说是普通的肺炎要住院挂水;后来转院住进肿瘤科,就说是个肿瘤,良性的,切了就好了;再后来一大串的治疗,只能说实话是个恶性肿瘤,阿姨也猜出来了。人眼里的光,亮起来又暗下去,最折磨人。人性的矛盾会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凸显。很多人说我得了大病就不治了,省得遭罪。且不说治和不治哪个遭罪,就说真到了那个时候,你狠得下心吗?决定权真的在自己手上?其实,对于自己的健康,我们多数都享受过一些被动的红利,比如熬完夜第二天还算肝得动的脑子、辣椒加冰啤酒也受得了的胃,这是年轻带给你的。而当生理年龄到了30左右岁这个当口,身体机能会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也是时候做一些健康管理了。效率最高、损失最小的方式是主动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改善饮食、作息、心态——不给疾病创造条件;二是定期筛查、体检——及时扼杀早期病灶。做到以上这两点足以将绝大部分疾病扼杀在摇篮里,但说实话,一有点费心,因为下班之后我只想放纵地吃喝躺平;二有点费财,精准的体检筛查效果很香,价格也比较“香”。前面说了主动管理,其实我们更常用的是一些被动管理,也就是健康问题发生后的补救。包括:提前做好保险配置应对重疾的来临、科学积极的治疗、康复监测与护理等。后俩说的是医学,咱重视,但咱懂得少,所以这重要的事,只好一笔带过罢(忽然鲁迅附体)。让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用保险来保障自己的健康,这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健康险。但多数人对健康险的了解还处于一种起步的状态。我提几个关于健康险的问题

健康险有报销型和给付型,有啥区别?(给付类型)

什么时候向保险公司要钱?(保障责任)

医疗险、重疾险在产品选择上需要重视啥?可以不那么重视啥?(产品结构)

……

以上是健康险本身的结构性问题,而对应到每个人身上,又带来新的疑问,比如:我需要买多少才够用?(保障范围)预算是多少,如果预算有限,该给谁先买?什么是我该优先考虑的?(保障优先级)……别懵,咱们带着问题往下走。首先,健康险健康险,保的就是我们的健康嘛,当我们的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保险会看你是不是达到了当初投保时约定的赔付条件,达到了才给赔。我们的保单啊,其实就是我和保险公司签了个合同。一款保险产品,可能有很多人买。对保险公司来说,就有这么多人和他签了合同,所以对于赔钱标准的设定,一定是非常标准化且有着严格要求的;而对我们消费者来说,严格的赔付标准看似不近人情,但恰恰保护了我们的长久利益。规则漏洞带来的损失一定不是一方的。往极端了说,保险公司要是真的因为赔付标准制定不严使个别人钻空子,长久以往必定造成亏损甚至破产,那我们这些更广大的、“没钻到空子”的消费者咋办?所以,赔付标准的严格制定是对合同双方长远利益的保护。我们作为和保司签署合同的一员,自然也要达到这个标准才能获得理赔。那对于健康险来说,什么情况下不赔呢?一句话说就是不满足赔付条件,分开说呢,就是往往有这几点因素影响:一是它不在这个保险的保障责任里,这个事儿本来就不该赔。比如我买了一款防癌医疗险,那我得了胃癌它给我报销,但要是得胃炎胃出血,它是肯定不会报的。那有人说,明明我就在理赔范围内呀,为什么还是得不到理赔?这就涉及到另一个不赔的原因了——投保时的健康告知没做好。健康告知是什么?是投保的时候,保险公司要求我们把自己存在过的健康问题告诉它,它再决定让不让我投保。如果以前没有健康问题,那我们投保的时候、后面出险理赔的时候都不会有什么障碍;但如果你有健康问题却没告知,直接稀里糊涂投保成功了,那将来真正出险理赔的时候,保险公司一调取医疗记录,很容易就能发现你没告知的问题,这时候是非常有可能拒赔的。这里有朋友可能会问,那我投保的时候为啥保险公司不去查?我要是投不了它为什么不早说?这里就涉及到成本和效率的问题了。你想真正出险理赔的才多少人,每个人出险的时间也不一样,保险公司也就有能力去调取医疗记录。(ps:最重要的是这可是从兜里掏钱的事,当然要好好查查「狗头doge」)但投保就不一样了,开门红或者要停售的时候每天动辄上万的投保单量,想这个时候查医疗记录,对保司来说,真是耗时又耗财。对我们消费者来说,投保审核时多出来的成本必然会转嫁到保费上面,这样你会发现买保险又贵了。而且大家投保的时候都希望直接给我个结果,如果我这边申请了投保,保司那边为了查记录半个月后才回复我结果,得多糟心。话又说回来,保险公司调查得再彻底,终归还是不如你自己知道的更全面。所以,无论是出于成本、效率,还是出于大家的投保体验,保险公司基本都不会在你投保的时候去调取你的健康记录的。真想未来理赔的时候安心、放心,还是得在投保的时候多上上心,别抱有侥幸心理不告知健康问题,更别因为健康告知界面复杂就不仔细看,直接略过了。还有一个大家常见的误区,大家不妨问问自己在投保的时候有没有出现过这种“我挺健康的,没什么问题,肯定可以投保”的想法。其实,你以为的“健康没问题”和保险意义上的“健康体”未必是一样的。就拿我们女性来说,体检报告里有个「尿潜血阳性」或者「甲状腺结节」都挺常见,医生也说了没多大事儿。但这在买保险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保险公司看的是概率、是未来,这些异常是直接影响将来理赔的。所以,细致地做好告知,有什么问题给我们留言或者直接咨询。可能又有朋友问了,我以前啥病也没得过,体检报告里啥异常指标都没有,为啥出险的时候保险公司说我有病没告知、不给我赔?这就要问问自己或者爸妈,以前有没有把你的医保卡借出去过呀?绝大多数保司对于医保卡外借这件事都是不容忍的,会直接把向你借卡那个人的病算在你头上,因为这代表了一种欺骗历史,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就好像“健康险”和“社保”是一对好姐妹,向你借社保卡的那个人是骗社保的渣男,而你是渣男的帮凶(哪怕你不知情)。那么,在大多数“姐妹”眼里,你也是“渣男”没跑了。少数保司会在你买保险的时候给你个告知的机会,你可以把你的医保卡外借历史告知出来,但很遗憾,很多人想不起来告知这个事儿,而且你未必知道别人拿着你的医保卡看了啥病。所以,汇总一下顺便敲黑板!健康险要做好健康告知!!医保卡不要外借!!!保险公司赔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报销,我们先自己花钱看病,然后拿着报销凭证去找保险公司报销,报销的钱不会超过你自己花的钱,我们买的社保还有医疗险就是报销型;另一种是给付,是我们确诊并且达到约定好的赔付标准之后,保险公司直接打给我们一笔钱,这笔钱是在投保时就和保司约定好的,叫做保额。报销型也有保额,但准确地说,报销型(或者说医疗险)的保额代表报销上限,类似于咱们社保中的封顶线,超过这个数就不报了。

那么,健康险的两大主力——医疗险、重疾险,分别能解决什么问题呢?简单来说:

医疗险——报销型,解决的是我们的医疗支出,帮我们承担自己生病后的大部分医疗费;

而重疾险,典型的给付型,一次性给一笔钱,这笔钱能解决的问题主要有这两方面:

一方面是补充医疗险覆盖不到的特殊医疗支出,比如打干细胞、做个心理治疗、请个护工之类的;

另一方面是补充治病养病期间急剧减少的收入,相当于给“罢工几年”的自己继续发工资。

医疗险和重疾险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我们的健康风险做了一定的覆盖,我拿一个典型的医疗场景举例。

我们得了重大疾病后,先自己掏钱看病,然后拿着报销材料去找社保和商业医疗险报销。

而重疾险理赔后,我们可以拿着这笔钱周转一下后面的治疗费,也可以用来还房贷车贷、支付家里小孩儿必要的教育支出之类的。

以上场景是我们在风险发生时最常见的一种。

对于不同的家庭来说,健康险的选择是很丰富的。

首先是医疗险,从基础的“社保”、“惠民保”、“百万医疗”到相对升级的“中、高端医疗”,可以做到贴合不同家庭的保障需求。

真正选择的时候,结合着家庭的预算,把超出承受范围的保障砍掉,留下那些对你来说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关键保障。

具体选择的时候,其实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但不限于:

医院和部门。我们可医院、医院的国际部特需部,又或者可以看它这个产品本医院都包括什么,有没有你常去的;

就诊的地理范围。也就是你生病了之后准备去大陆以外的地界儿看病吗?有这个准备的话,具体是去哪?港澳范围就够了?还是要扩展到日本新加坡这些亚洲地界儿?还是说欧洲、美国?

能报销的医疗事项。主要有住院责任、门诊责任、体检责任、齿科责任、孕产责任。后面3个有点接近于打折卡了,而且注重的更多是服务而不是保障多少风险。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把住院责任保上是最重要的,因为住院一般都是比较重的病了。

其他需要考虑的点,比如保额(报销上限)、续保政策、价格等等,就不一一细说了。最后,简单说一下我们的医疗险配置建议。根据你平时的就医水平来衡量你究竟需要把医疗保障扩充到哪种程度。衡量自己的就医水平,最简单的方式是看,在什么医疗险都没买的时候,得了大病你会去哪看病,或者说你的财力能够支撑你到哪个程度。在买医疗险的时候,就买到这个程度或者再扩充一点点不要太多。我们大多数人,在生了大病准备住院的时候,医院普通部的水平,这种情况下一个每年几百块的百万医疗或者几十块的惠民保也就够了(惠民保更适合年纪大或身体不那么好,买不了百万医疗的人群),保障更广一点可以扩充到特需部,视家庭需求而定。我们也筛选了大量的百万医疗险产品,把有亮点的几个拿出来供大家参考。(复制链接访问网页,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anliguanga.com/qlgxw/89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千里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